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毒瘤,严重侵蚀着国家的政治生态、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不敢腐的震慑效应初步显现。然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仅仅依靠惩治是不够的,必须持续发力,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构建起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 腐败问题的滋生,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根源。在社会层面,一些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得部分人价值观扭曲,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经济领域中,权力与资本的不当勾连,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部分制度存在的漏洞和执行不到位,也让腐败分子有机可乘。文化上,传统的人情社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与私的界限,为腐败行为披上了“人情往来”的外衣。 制度建设是铲除腐败土壤的关键一环。首先,要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通过科学配置权力,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例如,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加强对官员财产变动的动态监管,使其收入和财产状况透明化,减少利用职权谋取非法财产的可能性。其次,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杜绝“破窗效应”。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使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而不是一纸空文。 教育引导在预防腐败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从思想源头上抵制腐败诱惑。通过开展廉政教育专题讲座、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形式,让公职人员深刻认识到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氛围。利用新媒体平台、公益广告等多种渠道,传播廉洁理念和价值观,使廉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公民自觉追求的品质,从文化层面压缩腐败滋生的空间。 在经济领域,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斩断权力与资本之间的不当利益链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权力寻租的机会。加强对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防止内部人控制和利益输送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完善税收、分配等制度,调节收入差距,减少因经济利益驱动而产生的腐败动机。 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以坚定的决心、持久的恒心和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育引导、规范经济秩序,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坚实保障,让清廉之风吹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对党的信任。在新的征程上,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