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腐败,乃社会之毒瘤,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侵蚀着公平正义的根基,还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与信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在新征程上,必须坚决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这不仅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关乎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长治久安。 腐败问题具有弥散性,解决腐败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权力的过度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为腐败的发生提供温床和条件;利益的诱惑与人性的弱点相互交织,催生了腐败的动机;制度设计上的漏洞与执行的不力,让腐败分子有机可乘、有空可钻;思想的滑坡、道德的沦丧、理想的丧失以及不良政治生态的存在,为腐败滋生了肥沃的土壤。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腐败问题犹如顽疾,难以彻底根除,需要长久发力。 要彻底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首先需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严密且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如果权力失去监督和约束,必然走向腐败的深渊。因此,要完善和落实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的边界与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的协同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使腐败行为无处遁形。同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对违反制度的行为零容忍,杜绝制度成为 “稻草人”,确保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腐败的滋生,往往始于思想防线的崩塌,思想教育是铲除腐败土壤基础的基础。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通过开展经常性、常态化的廉政教育活动,积极运用正反两面的典型案例,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与拒腐防变能力。弘扬清正廉洁的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廉洁从政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将廉洁理念融入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之中,使廉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从思想根源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念头。 除了制度与思想层面,铲除腐败滋生土壤还需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引发的腐败动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公平的环境中享有发展成果。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垄断与利益集团的藩篱,防止资本与权力勾结形成腐败同盟。通过营造健康、公平、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消除腐败滋生的外部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