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950|回复: 0

退休感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7 13: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而今退休,每月均能领到两三仟多元生活费,不再为生活奔波,儿子也参加工作成了家,闲时就把李白、杜甫、王维的诗翻来细读,眼前突然浮现出一幅幅山水秀美画卷,再看石涛、朱耷,张大千的画,心中又会默念起一首首吟梅咏菊、托物抒怀的隽永诗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彼此是可以互动与转换的,都是文化瑰宝、智慧的结晶,我不想在这里谈诗论画,因书读得太少,那文学艺术的东西,要留给专家们去探讨,唯有他们才有资格议论,我只能说的是我走进大自然时的真切感受和亲身经历。少年时正遭受五九年饿肚子年代常与母亲上瓦屋山采笋的感受,瓦屋山悬崖峭壁,终年云遮雾障,那里的飞瀑流泉,四季枯涨有时;它们形成于开天辟地之时,昂首在风蚀雨淋之中。每当我同母亲上山搬笋时攀越而上累得大汗淋淋,,一旦到达顶峰竹林丛中竹笋遍地,激动得手舞足蹈,即使我不会写诗,也总想把这竹笋仰头的美丽画卷用文表达,拿着稿纸任意倾泻,让激情释放,与大山对唱,吻竹笋亲昵。

  在山野之中,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无论是活动还是静止的,其实都是一种符号,在为我们揭示出大自然的秘密,可惜大多数人都还不认识那种符号,没把天地万物当作大书来读,始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无法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尤其写文章只是为写作而写作,没有真切感受,更无真情流露,过去我也是这样,看到大海,那么多水,看到美女,不过是一张嘴巴一对胖乳,两条腿;要是谁跟我侈谈什么高雅艺术,我就会避难就易,避重就轻,吹嘘一番,要不然,大伙给我个绰号"仲壳子",出尽洋相。后来我经过深刻反省:认识到一个人虽然天赋重要,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应是后天,只要肯下功夫,通过不懈努力,一定会成功的.于是便下定决心,从头开始,打掉自卑感,由浅入深,认真读书,渐渐就品出了滋味,开始将自己感受写成文章寄到报刊,经过屡遭退稿的失败打击,仍不回头.再退,再写,不久我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换得稿酬,尝到了甜头,终于一步步登上文学殿堂,

 想那时阅读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用纸笔慢慢的述说出来的感觉。可我手中这支笔其实非常生涩,已写不出什么好词佳句,只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坦露出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景物描述中,能够透露出一些我内心深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东西如我那篇<<瓦山笋>>。有的人却说,虽动人,但文笔不美,

  说起文笔美,我认为文笔美并非是要有华丽的语言,写文章只要准确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同时准确表现主观情感,眼前景自口头语,饥来吃饭,倦来眠,顺其自然表达内心感受,正如乡下人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讲故事把这一历程完整地表述出来,这就是好语言。

  上小学时侯老师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攻关不怕难,只要肯登攀,当时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理解,后来为生活所逼从龙苍沟金山背茶篼进城,又从城里背粮上山来回八十里,爬山越崖,山路崎岖陡峭,一路之上,想到挣钱,可谓心畅畅,但到了山脚,却踯躅不前。呆望着弥漫山峦,云遮雾障,路陡如天梯,总想原路返回,若真的是这样,怎能养家糊口,还会让人笑话,正犹豫间,忽然想起了这首诗,正好用来激励自己,于是便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加快步伐,一会就爬了上顶,甚至我还在先登上山顶。

 峨嵋山,上了山果然是站得高,才看得远,群山全压在下面,成了盆景,此时的我,双眼正贪婪地遥望对面家乡的瓦屋山,在峨嵋山金顶庙内,造山人争相叩拜,我不是宗教信徒,也不懂什么上帝和观音,我只是一个大自然的爱好者,从小就醉心于探索一切未知和奥秘。今日在这里披衣远眺,饱览山川,思绪万千,上山一路感觉如阅读古今。走着走着,又是山随路转,一峰巍峨,云缭雾绕,直插云天,此处有大雄宝殿,藏经书院,黄墙碧瓦,隐隐约约,如同太虚幻境一般,心里一阵激动,吐出一首歪诗:"人说峨嵋天下秀,我说峨嵋秀个球,不是荥城遭此乱,哪个龟儿到此游!"差点就大骂起来,但马上又意识到,这是清静之地,不是闹市街区,不管这里是否真的有神,但是庙里的和尚尼姑,肯定也在悄悄修心养性。

  关于宗教信仰,众说纷纭,信者有,不信者无,但人世间的真和假,善和恶,美与丑,一定要分清,不要让纯洁的心灵,被纷纷扬扬的尘埃所蒙蔽。凡上得此山来的人,不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者,都想摆脱那陈腐的世俗观念,给心灵找到一块清净之地。人群中有老有少,有富有贫,有成双成对,也有独客单行,每个人都是心境祥和,喜气洋溢,没有半点疲劳的痕迹,尽管各自家庭环境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愿修善心,愿种善果,愿做善事,让德福滋润后人。

  2000年我厂倒闭,我光荣下岗,当过扫大街清道夫,卖过水果,那是一个星期天,成都几位作家又要我当响导登瓦屋山,我们包车到了金山后徒步爬行.经过7个多小时不停地攀登,双脚发软,咬着牙终于爬到了瓦屋山顶,第一感觉就是远离了红尘。我久久地凝望着远方,不知不觉沉浸于半醉半醒中,恍惚间,山,不再是原来的山,而变成蓬莱仙境,仿佛我在城里找到工作,又重新上了岗,这是的云,也不再是往日的云,好似片片白帆在大海中航行,天上地下,远近高低,美仑美奂,有如梦境,我连忙用手往身上一捏,感觉是痛的,证明自己还清醒。莫非是菩萨在显灵?真不可思议,但我相信佛祖所说:境由心造,心由境生。这里有檀香袅袅,木鼓沉沉,所有烦劳郁闷,皆烟消雾散;一切恩恩怨怨,亦抛之脑后。此时的我,真的是超凡脱俗,悠哉悠哉。

  穿过一片缠满枯藤的原始树林,顿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绿树丛中,佛塔高耸,半山壁上,铜瓦殿,铁瓦殿早被摧毁,只有一红亭尚在,虽已破烂,但大多完好,一阵惊喜,急忙快步向前,我沿阶而上,抬头一望,方知是座神庙,红门漆柱,鎏金牌匾,松柏掩映,肃穆庄严。此时,一位长者,刚好走出庙门,一派道骨仙风,气度不凡,一看就知道是位高人,我连忙上前施礼:大师在上,小辈因工厂倒闭下岗失业,特来宝地,有所惊扰,请大师多多原谅。只听一声阿弥陀佛:善哉!本殿因洪雅荥经两县相争,乃修心静所,周围林木茂密,曲径环回,一般不对外开放,今日施主有缘,老衲聊备清茶一盏,不妨到敝处稍坐片刻。我闻言喜不自胜,因有谜团萦绕于怀,正欲上前打听,不料长者开言有请,先是客气了一番,随即跟大师走了进去。

  茶毕,我起身辞谢,同时拱手相问:原谅晚辈胡来打扰,曾闻此地乃唐代佛门圣地,后因多场争战及盗贼浩劫,只存几处破败寺庙和残墙断壁,常年荒寂无人,不想今日所见,让我大为惊奇,山上楼台参差,殿阁魏峨,莫非已走入世外桃源,来到蓬莱仙境?大师听罢,哈哈一笑,答道:此山方圆四十里,本是人间福地,山幽景美,环境清静,禅堂寺院,众僧散去。只因人为毁坏及自然灾祸,民间又缺乏财资,已多年无人修缮,加上风摧雨残,狐鼠侵袭,境况日渐衰落,香火时断,致使一片狼藉。虽然佛寺破败不堪,但佛祖并未被人们忘记。善男信女们,还会前来进香,看到庙宇凋敝,香火时断,景象凄凉,许多人常常因此寝食难安,有些便私下里商议,若把它打造成旅游胜地,既可让人烧香拜佛,也可让人来观山赏景,岂不两全其美!这造福于人的大好事,已得到我佛的保佑,很快便行动起来,许多热心人士日夜操劳,献策献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有海外亲友,闻风而动,争先恐后,捐资不息,众信善举,终于修成正果,历时数载,宣告大功告成。如今面貌,已今非昔比,正如施主所见,这里已是十步一亭,百步一阁,上山下山均有电榄车满载游客。

  虽然我生性愚钝,脑子也并未开窍,可长者这番话语,却让我眼亮心明,茅塞顿开。如今佛门重振,佛界重兴,最关键的,不是神,而是人,假如山上还是原来的破庙,还是原来的荒亭,谁还会来烧香?谁又会来赏景?若不是当今有识之士,意识要到净化民风,淳化乡俗,绝对离不开慈怀善念和无私爱心,愿将所积资财,当作善款,奉献佛前,与民同益,否则,即使观音菩萨法力再高超,也只能在荒山野岭,无奈地打发一个又一个白天和黑夜,寂寞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早晨和黄昏。

  离开佛殿后,我又钻入林中,一会是曲径通幽,一会是山光豁然,一会是悬崖峭壁,一会是古木森森,听罢泉水叮咚,又闻鸟声喧天。看到拜月大石崖,我不由的暗暗问道:石爷爷,你在这里守候了何止千百年,敢上此石叩拜乃心善之人,那心怀恶念到此会惊心动魄,为之咋舌,你说是么.?",可它不答又不应,这让我感到莫明其妙。暗暗一想,莫非自己成了神经质,是脑子进了水,还是长了包石头哪里会说话?树木怎么懂感情?自己却在这里胡言乱语,难道是千年古树万载山石变成了精,已依附在我的身体上,让我作了这般异常举动,说出这种奇怪话语,这让我不寒而栗。就在这时,山下用人单位打来电话,要我明日上午八时报到每月工资500元还为我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五保.

上一封 下一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